今天看的书是《国家科技战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等编著,本质上是一本资料汇编。虽然谈不上思想性,但对日常工作而言,资料本身就很重要。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介绍国外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管理体制。二是介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我国当前的科技计划体系。通过此部分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科技计划体制形成的历史沿革,我国当前正在运行的科技计划之间的关系和内在逻辑。三是企业制定自身科技计划的要点与建议,同时介绍企业制定科技战略的实际案例,供企业参考。
重点看的第二部分,也着重谈谈学习体会。我始终坚定一个观点,凡事皆需要秩序。宇宙需要秩序,人生需要秩序,全然无序本质上是不存在的。有人会说布朗运动不就是无序的吗?其实也是在规律之下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在多变量确定后,一定也有序。当然命题本身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要得到终极结论,恐怕我们这代人不行。
战略规划,这对于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科学,显得极其重要,而我们正在做的越来越好。以我国为例,从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制定了第一个科技规划《-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俗称“12年科学规划”,值此,又经历了-规划,文革停滞后,-规划,-规划,最近的是《-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也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源头,包括核高基、集成电路装备、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项。当前最重要的要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这是我认为当前我国最重要的一份科技发展战略文件,也是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的源头。
从年10月开始从事科技战略研究工作,一直在梳理我国科技战略体系。从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看,年出台的重要文件《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64号)》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经过-年三年改革过渡期,形成一套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简单概述就是“一个制度、三根支柱、一套系统”。一个制度是指部际联席会议,已成为凝聚共识、协商决策的重要平台;三根支柱包括:特邀咨评委,已开始发挥重要的战略咨询作用;专业机构,首批7家机构已经启动改建并准备承接项目管理职能;“全程嵌入式”监督和评估体系正在形成。一套系统是指: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已开始面向科技界提供服务。
经过这次系统性改革,我国过去“九龙治水”式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逐渐由上百项的科技计划优化整合成为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依我看,这样的改革也是不彻底的,本身还涉及到部门利益,还涉及到历史问题,还不是一个最清晰优化的“完美方案”,当然政策永远是这样,即使不完美,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一定是合理的。从未来角度看,科技作为核心驱动力,有必要单独形成一套独立的系统,将现在发改委科技、工信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相关科技管理职能和科技部整合统一,形成一个大科技系统管理体系,确保科技战略规划更加集成统一。以参加深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为例,受部门职责限制,科学与技术的规划更多局限于科技创新委员会职权范围之类,这也是确保规划能落地的根本,但相较于其他模块就会出现断层。这也是要形成大科技系统的核心逻辑。
书中介绍了我国重点专项形成机制,这也解开了我一直的疑问,当然看完八个步骤的形成机制,与我所想无异。这里面有两个核心协调机构,一个是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一个是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重点任务布局,有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凝练形成重点专项建议,组织编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后续经过咨评会、联席会几轮会议讨论后,按照专业机构管理办法,遴选任务承接机构,签署委托协议。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联席会议本身不是一个强力的决策机制,更多是协调机制。第二最终干活的人,也就是出方案的人,是由科技部统筹安排,根据任务不同临时组织,第三就是委托对象,是已经存在的分散的各类科研任务主体。从这些问题,就可以看过,我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体系下,必须有一个强力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就好比军队负责作战指挥的总参谋部和负责承接具体任务的战区或集团军。
以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为代表的科技体制改革,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未来由领域内国家实验室来提出未来科技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方案,协调全国优势资源,特别是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作战单元”完成以“军令状”形式下达的国家战略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本身有丰富内涵,但核心其实就在于国家实验室聚焦此问题的探索与实践。所以,未来国家实验室要解决的几个大问题,第一就是“资源聚合”的问题。如何能把国内乃至国际最优势的资源整合形成有机整体,这些资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国企、民企、金融机构,乃至军队等,这种整合,肯定不只是依靠行政力量,而是要使这些力量能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健康的“母体”,而不是冲突和内耗。第二个问题是“管理体系”问题。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尤其以国际一流企业管理为代表的优秀管理文化是国家实验室需要学习和借鉴的,这样的管理文化就是要摆脱“科层制”为主导的行政化色彩,而是要居于“法人”特色和“以人为本”这样的一些根本性维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妨强化“企业家精神”文化的教育,通过市场化特色的高效管理,形成具有国家实验室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国家实验室创新文化”。第三个问题是“成果转化”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国科研系统最严重的问题所在,尤其以体制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代表,科研围绕评奖和论文展开,而不是聚焦到产业转移转化上。社会的基本逻辑是,经济始终是底层架构,是物资基础。举一个简单的离职,如果经济体系是一辆汽车,那金融就是汽油,而科技就是发动机。如果科研工作是核心不是输入动力驱动汽车高速飞驰,而是用于美化内饰,那长此以往就成“老爷车”了。所以科技一定要聚焦产业发展,当然这本身是一个大问题,聚焦产业依然需要长远的战略谋划,才可能实现未来的科技战略引领。试想或者保守一点,我国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就像一艘行驶在茫茫无际星辰大海之间的飞船,到底是驶向天琴座还是半人马座,我们真的需要为人类做出一些勇敢的抉择。
关于中外科技战略比较,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国家实验室、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思考,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