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的7本好书

北京看湿疹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未来面具的背后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幻想,而且还是一个古老的人类梦想。

今天,我们面对一个时代的巨变。

新时代对我们更有吸引力的是自主的生活,没有异化,没有条件制约化,没有千篇一律的单调。

——《我们的未来:数字社会乌托邦》前言

1.《我们的未来:数字社会乌托邦》

[德]理查德·大卫·普雷希特著,张冬译

一个幽灵,一个数字化的幽灵在全球化的社会徘徊。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个幽灵,一方面满怀喜悦和希望,另一方面充满恐惧和担忧。

乐观主义者的期望纵然尚未实现,他的生活也一定比悲观主义者更有意义。

悲观主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未来社会的经济形态有些不同于今天,您看,在24世纪没有货币金钱。获取财富不再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工作不仅是为了完善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完善一部分人类。”

这是二十多年前,《星际迷航》里的“占星者”号舰长皮卡德的预言。年的未来人类社会将是一个没有金钱和没有雇佣劳动的社会。19世纪的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通过物质酬劳以激励人们为自己和社会做贡献,这对24世纪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在系列科幻电影《星际迷航》第8集《第一次接触》中,未来面具的背后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幻想,而且还是一个古老的人类梦想。这个梦想始于16世纪和17世纪资本主义和雇佣劳动兴起之际。那时候英国爵士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神学家托马索·康帕内拉和热衷科学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在理想国里既没有金钱也没有金钱劳酬。19世纪的早期社会主义者们醉心于一个理想的新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机器工作,工人唱歌,他们希望通过聪明的自动化就可以进入这个理想时代。“最初的目标是尝试建立这样一个社会,该社会的基础是不可能产生贫困的”,这是奥斯卡·王尔德赋予20世纪的一个使命。人们梦想通过“自动机”终结雇佣劳动,因为只有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人们才有可能完善自己;谁解放了自己的双手,谁才能获得充实的生活,才能最终获得个人的自由。

最著名的是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所描绘的乌托邦图画。他们满怀崇高理想,沉醉于他们年轻的友谊和无尽的美酒。年,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的流亡中提出:“共产主义应该是这样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允许任何人随意地‘今天做这件事,明天做那件事,早晨狩猎,下午捕鱼,晚上放牧,饭后随心所欲发表评论,不必成为猎人、渔夫、牧人或批评家’。”“无阶级社会将创造全面发展的人”,“自由活动”将取代社会劳动。

“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维护自我意识、充满社会关怀、承担社会责任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想国与斯大林的国家资本主义相去甚远,长期以来斯大林的国家资本主义绑架了“共产主义”这个词语,用极权主义制度取代了“全面发展的人”的梦想,人们擅长用符合时代的、鲜亮的颜色给自己涂上合适的外表:太阳神的日光浴室里多米尼加僧侣康帕内拉的白色法衣;奥斯卡·王尔德纨绔风格的天鹅绒夹克;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绘的封建时代牧羊人的浪漫宁静也伴随着工业化的高耸的烟囱。有时候这些看起来像是一个纯净的灰色宇航船,没有任何绿色,好似《星际迷航》中皮卡德舰长的那个毫无想象力的核掩体。

科技的每一个进步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压缩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导致个人数据被侵犯、交易。对此,有人对数字化的未来充满了天真;有人对硅谷数字公司的独裁发出警告;有人更愿意掩耳盗铃地回到过去。

本书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数字化时代的未来图景,同时客观冷静分析了以牺牲反思判断力为代价的、充满刺激和欲望扩张的数字化发展过程对文化、道德和政治能力的威胁,批判了德国政府反应的冷漠滞后,并探讨了创造充满希望的数字化时代的可能性措施。

2.《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著,君瑞图左玉冰译

人们直觉地认为世界正在变大,并向一个唯一的网络演变发展,而文化和语言的不和谐正在逐渐消失,与这种观点相反,本书站在反直觉的立场,带来一种不同的视角。它打破了被普遍接受的理念,即数字全球化超出空间和边界而存在,而是意外地提出互联网并没有革除传统的地理限制,也没有消解不同的文化特性和语言,相反,互联网更强化了它们的不同之处。

互联网比我们认为的更加智能,这就是本书取名为“智能”的原因。“智能”一词有不同的用法:智能手机、智能城市、智能电网、智能经济、智能手表、智能电视以及更加智能的世界。我们想通过这些说明什么?“智能”这个词正在变为互联网的同义词,并将其扩大为整个数字领域……“智能是一个重要词汇,其意义预示着互联网的未来,即认知的互联网和疆域化的互联网。我所观察到的这种互联网的疆域化不排除全球化现象,也不排除加速现象。当然,互联网的全球性维度是存在的,就如同主流文化是存在的一样,但这些都不是主导性的。

跨越五十多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

美国、欧洲、日本、巴西、南非、印度、加沙地带……

深入数百家国际互联网公司

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优酷、任天堂……

遍访国际组织与国家政府高层

国际电信联盟、互联网全球治理、国土安全局、间谍活动……

揭秘互联网时代现象级产物

智能手机、社交电视、云服务、众筹、众评……

作者的调查表明,互联网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而是存在着诸多价值观念迥异、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意识纷繁且边界异常清晰的文化疆域。本书在法国出版后,作者曾不止一次在访谈中呼吁,请不要再使用大写单数的“Internet”一词,因为互联网不应是一个美国化的专有名词,而应该是一个多样化的常用词。所以我们应该使用小写复数形式的“internets”代替之。

3.《TickettoTomorrowandOtherStories(移居未来)》

《汉语世界》编辑部编

在不远的未来,人们纷纷抢购冷冻服务,希望休眠度过灰暗的现世,苏醒在美好的未来。两个好朋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只有一个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在其他故事里,人类抗争外星侵略者的禁飞令;迷路的旅行者被困在燕子环绕的废弃寺庙;在一场文学引起的瘟疫里,两个幸存者苦寻出路……安蔚、迟卉、飞氘、寒知了、康夫、黎安高、马耳、骑桶人、王说、赵安康、朱岳,12位作家的16个故事,首次翻译成英文。立刻开启你的奇幻旅程!

4.《明日的田园城市》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

霍华德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这种该诅咒的社会和自然的畸形分隔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构成一个城市—乡村磁铁,以表明在这方面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为了形象地说明上述观点,他绘制了著名的三磁铁图,三块磁铁分别注明为“城市”、“乡村”、“城市—乡村”,三种引力同时作用于“人民”,于是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他们何去何从?”

本书是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研究领域内,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但又常遭曲解的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兼具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的田园城市的新型居住形式。并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并从经济、社会、行政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fTo-motrow)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的书。在它的影响下,英国于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GardenCityAssociation),以后改名为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GardenCitiesandTownPlanningAssociation),年改称城乡规划协会(TownandCountryPlanningAssociation)。它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除了英国建设的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以外,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在当今的城市规划教科书中几乎无不介绍这本名著。

5.《21.0:当代简史》

[德]安德烈亚斯·罗德著,朱颜译

当代史是一部充满了多元、冲突与不确定性的历史,如何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梳理出一条论述的线索,是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书尝试用历史学方法对其进行粗线条的勾勒和阐释,主要涉及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在科技、世界经济、环境能源、思想智识、社会生活、政治秩序、欧洲一体化、国际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同时揭示了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巨大转变对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他在进行历史回顾的同时,还对人类未来的整体命运进行了审慎的预测。

在年前,人们对21世纪早期的新技术,特别是对新媒介既有恐惧又充满希望。希望的是选举的自由、自治的可能性和个体间的联合”、信息自由和透明度、信息参与和民主化。维基解密被认为是秘密外交的阿尔坎政策的反对计划。维基百科被视为是民主的、去等级化的、所有用户都可以免费了解知识的典范。在网络上产生的快闪觉发明了新的政治参与方式,比如到年之间在阿拉伯世界产生的暴动。“数字化唤醒了对消费品、流动性和富裕生活质的改善的希望,以及对解决工业时代产生的问题的希望。"在社会层面上,这些都在现代资本主义向共有、分享和交换文化转化的幻境中表现出来。

6.《自动不平等:高科技如何锁定、管制和惩罚穷人》

[美]弗吉尼亚·尤班克斯著,李明倩译

我的发现令人瞠目。在全国范围内,贫困和工人阶层被作为新型数字贫困管理工具的目标,攸关性命。自动化资格认证系统阻碍了他们申请维系生存所需的公共资源。复杂的集成数据库收集了他们最私密的个人信息,几乎没有隐私保障或数据安全保障,而且,这些被采集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无偿的。预测模型和算法将它们标记为“风险”和“问题父母”。大量社会服务、执法活动和社区监督结合在一起,使他们的一举一动变得清晰可见,也使得他们的各项行为暴露在政府、商业和大众的审查之下。

美国的贫困和工人阶层长期受到侵略性监视、午夜突袭,成为惩罚性公共政策的目标人群,使其愈加遭受羞辱,陷入更加艰难的处境。19世纪时,他们被隔离在县济贫院中;20世纪时,他们受到社工的调查,被当作接受审判的罪犯;今天,我们基于数据库、算法和风险模型造了一个我称之为“数字济贫院”的东西。它的覆盖范围和恶劣影响很有可能超越任何以往的类似机构。如同早期的贫困管理技术创新,数字追踪和自动化决策将贫困从职业中产阶级群体周围消失,给国家在做出不人道决定时谁能获得食物、谁会继续挨饿;谁可以得到住房,谁将仍旧无家可归;哪些家庭会被国家拆散得以摆脱道德障碍。数字济贫院在美国有着漫长的历史传统。我们管理着一个又一个的穷人,只是为了逃避消除贫困的共同责任。

在众多通过案例研究和逻辑分析探讨技术的成本及其后果的书籍中,尤班克斯的《自动不平等》脱颖而出。甫一出版,即收到连篇好评。这本行文谦虚、表达易懂的社科佳作,通过引人入胜的个人故事和深刻的历史分析,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技术不能代替正义。作者认为,自动化系统将人与资源分离,对人进行分类和定罪,并侵犯隐私,而在社会服务项目中使用自动化决策,会创造出一个”数字贫民窟”。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欢庆数字化的时代,被边缘化的人往往是一个面对通过技术工具进行评估和惩罚的对象。该书是一本大众读物,不仅普通人要读,社会服务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乃至专业技术人员,都应该一读。

——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王氏中国法讲座教授於兴中

7.《未来必须节制:我们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

[德]沃尔夫冈·朔伊布勒著,晏小宝译

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国家的行为得以解决,这主要是指德国、欧洲抑或是世界范国内的适当的政治决策。但是,我们不能只盯着国家,寄希望于国家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当每一个个体准备为自身和他人承担起责任时,一个自由制度才能存在下去。而这样的意愿产生于价值取向、个人的信念以及归属感,所有这些并不能由国家强制规定,而必须在社会中间自行产生并确立起来。

未来必须节制,这并不意味着,鉴于现实的危机,我们只能得过且过或敷衍塞责地面向未来。未来必须节制,这意味着,为了自由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失去“适度”这一元素。多年来,这一基本思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对我来说,当前的危机是个契机,促使我在多次演说中从不同的层面更为详尽地阐释这一想法。

年的金融危机表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需要进一步强化政治秩序架构和社会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能遏制贪欲与无度。

本书揭示了年金融危机的根源,深入分析了危机对政界和社会的警示,同时将经济问题与当代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应对当下世界的深刻变化?如何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如何看待文化多样性,是相互充实,还是彼此威胁?如何实现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处?

end

每日一书

《念兹在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