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代小佩
“年底,我国科技期刊已达种(中文科技期刊种,英文科技期刊种,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种),居世界第三位。”23日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
“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扩大。但总体质量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科研成果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够。”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认为,打造一流科技期刊,还需多方发力。
内容价值是科技期刊的生命近十年来,我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以14%和5.4%的速度保持增长。年中国大陆地区入选SCI期刊种,位于学科影响力前四分之一(Q1区)的期刊增加至44种,SCI收录中国期刊中被列为“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在逐年上升。
“无论传播形式如何改变,内容价值始终是期刊的生命。”李军表示,内容建设是科技论文的根本。高质量的论文即优质内容,“但高质量的稿件永远是科技期刊的稀缺资源”。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力学学报》主编魏悦广表示。
优质稿件有赖于期刊编委会的水平。赵剑飞,《NEJM医学前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副主编,他尝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编辑,寻找优质稿源。在他看来,优秀的编辑要为期刊的稿件质量负责。“编辑要与作者和读者多沟通,也要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学科前沿,拥有国际视野。”
《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enceApplication)创刊于年,但年其影响因子已达到15.,在学科排名(JCR)中位居第三。该期刊主编、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也给出了期刊突围的秘诀:“把期刊的编辑工作交给顶尖的编委会。我们拥有来自13个国家的64位编委,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编委会提供了国际科技交流的平台。”
魏悦广称,近几年《力学学报》稳步发展,其编委会都是行业内的优秀专家学者,能站在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他们的评判标准不是看文章能否带来高影响因子,而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考量科研成果本身能否对工程技术领域发展有所帮助。”
注重影响力而非影响因子据李军公布的一组数据,我国SCI和高被引SCI论文的发表量都非常大。被引频次最高的1%的论文当中,我国有14.3万篇,全球占比16.62%。“接近20%的高被引SCI论文由我国学者贡献。但遗憾的是,有95%的论文发表在海外期刊上,现实非常严峻。”
“希望更多高水平论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这是中国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心声。
如何实现?首先要放下对“影响因子”的执念。论文影响因子是中国论文作者争相追逐的数据,因为影响因子关乎研究成果统计、奖励分配,在投稿时考虑期刊影响因子成为必然。北京大学教授、PhotonicsResearch创刊主编周治平说:“期刊影响因子不高,就没人愿意发表,这是中国的一个现状。”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副院长杜冠华看来,这种现状急需改变,“不能把期刊当作一个发表文章的地方”。要回归科技期刊诞生的本心——为科技创新服务、为学科发展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
剑桥大学先进光电中心主任初大平表示,现在的科技期刊至少应满足三种要求:了解最新进展、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未来愿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同行评议努力保证论文质量、提高论文水平,通过影响因子推动论文的传播、影响研究方向。
魏悦广以《力学学报》的实践为例反复强调,不能只看SCI影响因子。“英文期刊需要面向国际交流平台,但中文期刊的立足点一定要在国内,致力于解决国家现实而重大的问题。”杜冠华还建议,学会也要鼓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发表在国内。
来源:科技日报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左常睿
审核:王小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