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学兼优ldquo看过很多书r

口述|鞠茜来源

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了。之前有一些家长朋友和同学们好奇我从小的成长经历和阅读旅程,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儿时是在南京非常好的中小学读书的。加上个人的习惯,从小就有读名著的习惯,不仅是中国的,还有世界的,这让我有“足不出户,行遍天下”的感觉。从初中开始,接触到英国文学,就像很多人,都是从英国的小说读起,从《简爱》、《傲慢与偏见》里得到情感启蒙,然后才是美国的、德国的、法国的、日本的……读得越多,我越意识到整个世界并不是只有我们家,我们学校那么点大,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推动我到英国、美国学习,但到美国,特别我到斯坦福读研究生时,我却发现,从小广泛阅读世界名著,从来都不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而是一种必备的素养。从斯坦福到哈佛阅读量有多重要看到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石国鹏校长曾说,“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孩子将来出国留学就是天大的笑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斯坦福为例,平常上课,老师没有教科书,要学生自己去借相关的书。这也要求学生能在很快的时间里,搞懂大量文献的精华在哪里,具备快速概括的能力。此外,3个月为一个学期,每3个月当中,又有一次期中考试,要学生完成一篇论文,然后期末考试时,再完成一篇论文,每完成一篇论文可能需要读10-20篇文章,甚至是专业的书籍,最后要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仅是斯坦福,现在非常多顶级名校开设通识课,如果入学时知识面不够大,不知道自己对哪一个东西感兴趣,会比较迷茫。像一些比较老牌的学校,比如哈佛、耶鲁,人文气息比较浓,如果学生从小没有大量名著的阅读训练,也很难融入进去。再加上,学习英语,学到后来,就会发现,有很多比较经典的语言用法,都是从名著中来的……回到当年斯坦福我在的那个班,班上有美国的,英国的,巴西的,亚洲的,当然也有其他中国的同学,就阅读数量,我们也不差,但美国学生,对于文本的感觉,真的非常好,他们能瞬间抓住整篇大概一千来字的专业文献,到底想要说什么,并且迅速提出自己的思考。这当然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去理解西方的文体,本身就要转一个弯,想一想,所以没有那么快。但也和美国人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提供的系统的阅读训练有关。“看过很多书”不等于“有阅读力”我原来在美国一个顶级的私立中学待过一阵子,看到他们的阅读课,和我们的阅读训练,还是有差别的。我们比较强调正确答案,强调一个作者就是表达一个意思,此外,可能会谈到这个作者的一些背景,但更看重文本表达什么意思,但美国不是这样,他们更强调透过文本用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去理解它。他们的阅读作业就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阅读理解题,很喜欢让人总结,“以上说明了什么。”他们的阅读作业,更多是论文式的,他们从来不会告诉你,一个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会给你一些线索,让你去思考一件事情,一段文本也好,一本书也好,都只是你思考一件事情的起点。比如“哈姆雷特值不值得人们的同情?”这个题目,你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段文本,甚至一本书,肯定就不够了,得看很多其它的资料。这样的阅读训练,自然解决了2个问题。第一,是阅读面。美国学生上了中学后,也很忙,每个学期读的书,也很有限,但老师会提醒大家,“你看这本书看得很有趣,你对它做一个主体阅读,你找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做一下比较。”比如孩子读一本科幻,科幻是讲机器人,那么,能不能找所有机器人的书都做个比较?比如孩子读狄更斯,看到那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刚刚结束,有“人吃人”的现象,那这个时代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他就要去找找同时代的其他英国人,乃至法国人,是怎么写的。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一个点,让孩子的阅读面不断扩大。第二,是阅读力。很多人喜欢读小说,因为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不是说看故事情节本身有问题,但在情节背后,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经常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问题,能锻炼孩子的阅读力。世界名著不是网络段子,不能只看精彩的造句,背后闪闪发光的思想能给孩子更多养分。世界名著是训练孩子独立思想的绝佳利器美国人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前面提到的阅读课、阅读作业,就是提供一个渠道,让孩子有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人会因为你说的怎么样而打压你,大家都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