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科学史》对于读者来说,不仅仅有利于从“知识”产生的背景来理解知识内容,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这一门学科?它产生之后具体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利于从整体的角度来了解现代科学知识的体系,我们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光学、力学、电学都是被拆分后的学科,而整体科学知识的发展是交叉的。这些东西在科学知识产生的时候,是没有区分的,有的科学家即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同时还是天文学家。《科学史》对于作者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这意味着,著作者不仅要了解科学知识的内容,还需要对历史的发展深入研究,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文笔功夫。能写了《科学史》应该都是“文理通才”吧!尽管多少年来,许多人吐槽“文理分科”是不合理的,但是这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你可以自己选择交叉学习,比如很多理工科的大学生,考历史、哲学专业研究生。《科学史》是沟通文理的桥梁,不管文理科的分歧的大。都不得不承认《科学史》既是《历史》又是《科学》,同时还阐述着《哲学》。纯粹的文科生是没办法写出《科学史》的,很多学术属于他根本理解不了,很多公式他根本看不明白。纯粹的理科生也没办法写出《科学史》,即是他读过很多文史哲的书,但是读书跟写作所需要的功夫是不一样的。世界读书日,京东五折优惠我最崇拜的既不是博而不精的泛泛之士,也不精而不博的尖端人才。古人讲了:“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就要求博学通览方可“致广大”,需要专攻一端才能“尽精微”。在笔者看来的,人才必须是既可以“致广大”,又可以“尽精微”的。比如历史学科的人才,不能总研究通史,必须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情况下,又可以对通史有着比较全面的认知。博而不精,精而不博,这都是不行的。清华大学提出两个贯通,一是要贯通中西,二是要贯通古今。季羡林老先生又补充了一个“贯通文理”,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人可以做到“三贯通”,博览古今,学兼中外,文理双修。在我看来,这是真的成才了。虽然说起来容易做来难,但是加上“终身学习计划”呢?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干这件事,还能有多难?最后安利一些《科学史》的著作:上个世纪,我国流传比较广的是丹皮尔著作的《科学史》商务印书馆年出版的,和梅森著作的《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出版。年之后,引进翻译了麦克莱伦的《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世纪出版社年出版,罗南的《剑桥插图世界科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年出版,阿里奥脱的《西方科学史》商务印书馆年出版。这些书的共性是,都是职业科学家写的,意思是不够通俗易懂。还有就是他们用语习惯跟我们区别很大,译文读起来很别扭。优点是内容权威,大神级别可以直接读英文原著。《科学史》的书我有两套,《剑桥科学史丛书》是用来收藏的,书架上吃灰。而真正看完了的是《科学的历程》,作者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他是83年的北大理工学士,86年哲学硕士,98年哲学博士。很显然,这是一个贯通文理的学霸。也是我欣赏的那种“既能致广大,又可以尽精微”的人才。科学的历程(修订第4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购买吴国盛教授著作等身,今天推荐的这本《科学的历程》,从“史前文明”一直写道“当代科学”,不可不谓是鸿篇巨著了。世界读书日专属活动,可以五折购买,我是去年原价在新华书店买的。从著作风格来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非常时候作为入门读物。另外,B站有他讲的《科学通史》课。是年北大的选修课,内容要比书中简略的多,估计还不到一半的知识量。喜欢听课的去听课,喜欢看书的去看书,各得其所。科学简史:古希腊的天文“公理化”体系科学简史:古希腊的物理“公理化”体系科学简史:古希腊的数学“公理化”体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