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的文官,一生创作出多部农业与自然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6210222.html

导语:明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虽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但是科学技术也没有落下,虽然和同时期的欧洲相比还是显得封闭,但是明朝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科技贡献都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些贡献里面,有一个人便抵过千军万马。

他是真正的文臣,一生经他之手的书籍不胜其数,而由他翻译,或者是自己撰写的书籍大多数都成为了能过影响整个世界发展的宝贵知识合集。他是一个奇才,一个全能人才,除了是朝中大臣,还是农学家,甚至对天文地理也非常精通,他就是明朝最伟大的文官之一——徐光启。

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徐光启,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才子,但是其实他曾经是一个多次科举不中的落榜考生。可谁又能想到这个多次落榜地考生最后位极人臣,风光无限,谁又能想到他撰写了对明朝农业和经济影响最大的《农政全书》,翻译了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成为了建立中国近现代数学的第一人。这样一个人,一生都是传奇的,当然也和他自己的机遇和努力分不开。

明朝时期虽然实行海禁政策,但是仍然保持着对外的积极联系,在航海上同样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而西方这个时候正巧是大航海时代,西方文化通过海路传播了过来。

徐光启画像

徐光启,一个祖上是务农经商的再平常不过的人,却成为了明朝时期开眼看世界的眼睛。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天主教信徒,在古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佛教,很少有人会心其他宗教,特别还是新传来的外域宗教。但是徐光启和别人不一样,他并没有把自己封闭在大明朝,他拥有一般人没有的开明思想和革新思想。特别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禁锢加强的时代,能过有这样地突破是非常不容易的。

徐光启本身就是江南人士,沿海而居,受外域文化的影响本就比内陆大,思想也更加开发,所以在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宣传西方宗教思想教义和西方的科技文化的时候他不会显得太过于陌生和抵触。

徐光启

他真正地意识到西方科技的发展和明朝真的需要做出改变向西方学习主要还是在他成为一名忠诚的天主教信徒过后。他在沿海一带的时候结识了来大明宣传天主教的利玛窦,罗如望和郭居静等人,并且对他们所宣扬的天主教非常感兴趣,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天主教徒,和这些传教士经常一同学习研讨各种知识。

他通过阅读西方书籍,观察西方发明还有一些自然科学的发现等等,他深深地了解到了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强大,他也知道,大明的辉煌如果不学习这些先进的技术一定会落后,所以他在成为天主教徒后又成为了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奔走在传教第一线的明朝官员。

徐光启听传教士宣传西方文化

后来他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巨著《几何原理》,还和熊三拔共同翻译了西方水利著作《泰西水法》,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原理,在明军和后金军的战争中还上书建议引进西方制作的威力更强大的西洋大炮。

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经过他手,实现了这些本不太容易被国人接受的外域文化,科技向大家能够接受的东西的转变,并且广泛地在国内宣传。他自己也成为了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真正进入大明,真正影响每一个人的最大贡献者。利玛窦等人只是将先进思想和文化带来了中国,但是真正做到让人能够消化吸收这些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还是徐光启。

农书的准备工作

徐光启的一生著作无数,翻译作品也数不胜数,但是真正能过代表他的,影响力最大的,常常被人提起的就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他祖上世代务农,也是因为务农,用农产品转而去经商,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徐光启认为务农始终是他的根,而且他极力主张以农为本业,在政治上主张“农政”思想。

《农政全书》

他入仕比较晚,在年轻的时候学的一身务农的本领。后来在他父亲死后,他辞官为父丁忧,回到家乡后借此机会和时间,亲自下地进行农业实验,总结农作物生长规律,总结各种耕作方式,技术的优劣差别,也多多少少写了一些农作物著作,对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服丧期结束后,徐光启按照规矩继续回到朝中做官。但是徐光启在政治的并无什么大的作为,也曾经主张变革但是都没有能过实现,而且比起处理繁杂的事物,他对农学,天文学等等更加感兴趣。

徐光启画像

所以他又开始了他的农业实践,渴望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他在万历四十一年开始进行第二次农业实验,这一次在农业实验中一研究就是五年的时间。

这一次在更加广泛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和书籍记载的理论,他写出了更加深刻,更精确,精炼的农书,更好地指导者农业生产活动。

他喜欢用实打实的方式亲自深入农田,进行耕作和观察研究,验证前人多留的包括水利,灌溉,耕作时间,气候等方法和理论的正确性与否和其优劣之分,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农政全书》问世

徐光启的一生几乎都在为了农业生产而奋斗,渐渐年龄增长,对政务更是无心,所以他便告老辞官回乡,想要整合之前所写农书,继续研究,希望能过写出一本万能的农书。所以他又投入了农业实验和研究当中去,宋明时期追求格物致知,他自己也相信只有真的实践才能得出真理。

徐光启向百姓传授农学知识

他在这段时间专心地农作,研究,记录,他心目中想要写的农书已经完成了一个大概,但是又适逢明朝廷招他回朝编写新的历书,他心系着自己的农书,但是又无法违背朝廷之令。更况且他自己也是一个精通天文历法的人,天文历法又和农业耕作息息相关,有了更加准确的天文历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所以他便放下了农书最后的收尾工作,回到朝廷编写改订新的历法。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亲力亲为,可惜的就是他在新历法还没有编写完成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也没能亲眼看着他的农书完成出版。这农书的结尾工作只能落在他的学生身上,不过幸好这本农书终于在几年后顺利的出版,定名为《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这一“全”字完美的概括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这本农书几乎涵盖了古代历史上所有朝代优秀农书的精华,经过徐光启自己的实践,实验,大部分耕作方法都实现了好坏等级的划分,这样哪种耕作方法适宜什么气候,地理位置便一目了然了。

徐光启画像

农书基本上包括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种但凡关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详细程度难以想象。

而且徐光启还降自己认为农为民生之本的思想贯穿其中,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一个自己创造的新东西,不如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耕作经验的合集,只是徐光启并不是照搬前人农书中的内容,他整合,提炼了所有农书中的精华之处,并且将所有需要实验地基本上都实验了一遍。这个作品不仅仅事指导农业生产的全能百科全书,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化,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农业生产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结:徐光启,他不是一个天才,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三十多岁才进士及第。但是他是一勤奋且不惧艰辛的认,他热爱农学,倾注自己的所有,即使身居高位也要亲自下田耕作实验。除此之外他还要研究和农学分割不开的天文学。

又因为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科学,他又学习研究了数学,地理学等知识,他博学程度暂且不论,他的好学程度绝对是值得赞赏和学习的,在古代中国,因为科举考试只考儒家经典的原因,不管是社会上层还是底层人民,都不太重视自然科学,因此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像徐光启这样的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全才屈指可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