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满载着我们的求知欲,打开向外探索的无限可能,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创意思路。
“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北京文博精选30本与文博有关的优秀佳作,推出系列栏目,与大家一同走进书中精彩的文博世界。
本书是对北京图书馆金石组、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经组编《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年)一书的再整理、补充与研究。
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册为“题记卷”,分为“诸经题记”“洞外题记”“塔下诸经题记”“碑志塔幢”四大类,从而改变了初版《汇编》按照《大藏经》的排序。凡收录有题记的刻经余种(房山石经刻经总数余种)、碑志塔幢铭刻等余种。第二册为“研究卷”,共收录中外文章90余篇,是房山石经题记研究成果的汇编。第三册为“图录卷”,第一次从碑刻、题记的角度,选择隋唐辽金元明清各时期代表性刻经、碑志拓片余幅,还收录了各时期书法精美的刻经、题记及碑石、拓片的局部特写以及线刻碑首造像和美术图案、有关云居寺石经山的新旧照片等。
本书是我国近年来石刻文献整理的重大成果,对关于房山石经及其题记的研究特别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凤阳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明初最早以帝王陵规制营建的陵寝。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明皇陵专著,全书文字共分四章十节,并有十八幅插图和一百七十六幅彩色图版,将零星繁杂的史料进行归纳,以文物遗存为依据,对明皇陵的兴建与建筑规模,守卫祭祀,特别是皇陵碑和石像生群的石刻艺术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以此提高明皇陵的文化遗产价值,供读者对这座明代皇家第一陵墓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深化弘扬博大精深的明文化。本书可供研究明代历史、石刻工艺美术史、历代帝王陵墓、文化旅游服务等学科参考。
本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顾首都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历程,聚焦年至年间的创办筹备情况,通过亲历者的口述、档案佐证等方法进行梳理与考证。
本书中摘选收录的11位口述者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文化守护者,更多的是参与首都博物馆筹建的第一代创业者。他们在不同时期、以不同身份参与到博物馆的筹备建设工作中。作为首博历史的开创者、首博发展的见证人,他们通过口述,复原了鲜活的历史细节、呈现了过往的样貌。本书的出版首次记录下了首都博物馆初创阶段的历史轨迹,从一个侧面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北京的文化事业发展脉络和中国文博事业的早期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是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在数十年对中外科技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工程技术、天文地理及医学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所做的系统思考和阐述。通过系统研究,江晓原教授不仅提出“李约瑟之问是伪命题”,而且以实事求是的辩证态度、以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求真精神与读者共同探讨何为“中国古代的技术文化”。
本书以贯通中西的视野、熔铸古今的学识,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出发——《周髀算经》中为什么会蕴藏着惊人的宇宙学说?是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究竟是谁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中医究竟是什么?——反思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精详考辨,去伪存真,有破有立中启迪读者何为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
《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博物馆书画文物修复专业工具书。《导则》共计30条,分别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介绍了书画文物修复保护的基本工作程序、工艺内容和方法,科学构建了书画修复的完整技术体系,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书画修复的主要过程。《导则》作为可供参考的指导标准,能为中国书画文物的修复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导则》包括“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阐释”和“中国书画文物修复操作案例”三个部分的内容。
“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共30条,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书画修复完整工作体系,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书画修复所需的管理要求和基本工作程序。
“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阐释”采用了文字、表格、彩图等多种表达形式,科学而系统地构建了包括书画文物修复指导原则、实施规范以及应用实例的完整技术体系。全书内容详实,程序规范,既有操作的方法指导与原则要求,也有多种技法的比较与选择;既有传统技艺的再现,也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中国书画文物修复操作案例”以南京博物院的修复实践出发,首次采用“保留原裱”“还旧处理”“重新装裱”三种方式,分别呈现了三件书画文物完整的修复过程,并以实际工作践行了书画文物的修复理念。
本书收录孙机先生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古代服饰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尽展华夏服饰之盛况。考究的措辞,雅致的文笔,再配以精美的手绘线图,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精巧华美的历史画卷。
本书有对周代组玉佩的深入解读,其起源悠古,胤裔绵延,在服制与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华夏深衣之推演,“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亦有“华带飞髾而杂襳罗”之楚风流布;汉式褒衣博带,历南北朝服制之变而辟为双轨,北魏改革后的冠冕衣裳,与北齐、北周改革后的胡服系统并行不悖;及至唐代,以浓墨重彩描绘女子之艳丽服装与精致妆容,“眉黛夺将萱草色,裙红妬杀石榴花”,“偏戴花冠白玉簪,睡容新起意沈吟,翠钿金缕镇眉心”;还有对中国古代带具的系统梳理,上溯先秦法服,下及元明绦带,述型式之演变,评纹饰之发展,叹工艺之精湛;惜霞帔坠子制作精巧,式样纷繁,更喜其所蕴绵绵心意——“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更有备受推崇的明代束发冠与头面,若分心般叠曲萦迴,引人入胜,更耐寻味。
春日时光好,正是读书时。阅己,阅世界,让我们一起踏上阅读之旅,在书籍之中探索文博、发现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