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书其一教育的种可能

北京痤疮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前些天和一位文友聊起写月记这件事,大概写了十几篇,始于《一月月记

年华已逝韶光将至》,终于次年的《八月月记

陪我爸和脑出血斗争的这些天》,当我重新去浏览曾经的岁月和文字,确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写“读百书”系列,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或者说是对精神的开垦。古话说:要么人在路上,要么灵魂在路上。疫情的原因,很久没有去领略外面的山河、楼宇、人文与美食,也成了停耕文字的借口;读书这样一个不受外在环境影响的“出游”,应该成为弥补和救赎灵魂的良药。

缘由

叫做“读百书”,即是一种目标,也是一个期待。当真的有一天写到《读百书(其一百):。。。》的时候,我一定会为自己点一个大大的赞,我也默默的期待那一天。

在我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捧起了一个月前,手脚烧伤时阅读,但没有读完的书——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种可能》。诚如李镇西老师的“”,“百”也是一个量词,表示许多,对教育的可能性而言,那必然是比“”更多更多,我也希望我的“百”,也是比“百”更多更多的,虽然我知道,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按一周一本书的话,也需要将近两年的时间,何况我知道这几乎不可能。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就开始去做吧,连最讨厌、最讨厌的手写教案都在不知不觉中写了五年,读书、分享一定比手写教案来的简单吧!

喜恶

《教育的种可能》有上下两册,我没有逐字逐句去读,但这本书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会让你不知不觉地看完每一个篇章(人)的故事,也引发了许多思考,在后边再去写写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最近在写一篇征文“我的老师”,自己也是一个年轻教师,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老教师;征文中写我作为学生曾受到的爱与尊重,工作中我对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书中写了那么多与学生之间的点滴,不可避免地会拿来比较。

书中有一个章节“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我从六岁开始都未曾离开过校园,把所有的情感串起来,我只能说“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喜欢我”,“并不是每一个老师我都喜欢”,“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和“并不是每个学生我都喜欢”。

之前也写过一篇《对“优生”的爱与生俱来》,人总有情绪,也总有喜恶,即便我对自己的情商还是蛮有自信的,毕竟我是许多语文老师(我的语文老师)课堂上聊天、调侃、贫嘴的对象,但也没法做到喜欢每一个和被每一个人喜欢。

征文中写了一个现在没有联系的老师,一个n年前的“年轻教师”,我奉她为恩师,但那个时代的手机和通讯设备让我丢掉了她的联系方式。我的学生生涯遇见了许多“贵人”,看到征文题目的那一刻,她成了第一选项,足以见得这位老师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同样,我也有厌恶的老师,也许不值一提,有些不好的过往就让它沉寂吧,也感谢那么一个两个,没有他们的衬托也许比较之下也会有“优师”成为“差师”。(其实平常的聊天中,我会聊起这些曾经的伤害。)

至于,我和学生的故事,已经有的爱与恨在《愿我们一直在成长,不止这个夏天!》这里面,但未完待续……

就在几天前,新的学期结束了,孩子们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还没给你写信呢。

今年,我让他们给明年的自己写一封信。写完后有些后悔,因为写完后,我没有收回来,我告诉他们:信中和明年的自己说了什么,可能有愿望,可能有鼓励,也可能有方向,那就朝着这些你想要的东西去努力!

争气

?书中我看的最多的片段并不是李镇西老师写的部分,而是他的学生们写给他的信。

和许多学生保持联系,光凭这点便值得我尊重和学习。其实在李镇西老师过往的著作中已经有这种情愫了,甚至隐隐的感觉我在吸收“未来班”(有兴趣可以搜一下“李镇西未来班”)的养分。

当我看到其中一封信时,特别想写写一段藏在内心许久的故事。那封李镇西老师的学生写给李镇西老师的信,这样写道:收到您的来信,我非常惊诧和感动,您还没有忘记一个您不争气的学生。

?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也是一名不争气的学生。而我也永远会记住一个“挽留”不争气学生的老师。

我也时常会和我的朋友、同事提到这样一个故事,在我初一时,经历了学生生涯最黑暗的一年。小学毕业于农村的我,到了县城里一个中学读书,那会还有分班考试,语文数学加起来好像在近千名中的一百五十几名,好像还拿了一笔奖学金,进入了所谓的重点班。

那一年应该是我除教招外最努力读书的一年,却依旧跟不上周围同学的步伐,考试也总会在四百名左右徘徊,那种强大的压迫感让我动了转校的念头。

我也的的确确这么做了,但那位黄老师的挽留在年少的心中留下了一份美好。

他的原话是复述不出来,大概的意思就是:我知道你转学背后的原因,但是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所有的同学都会帮助你,所有的老师也都不担心你拖后腿,何况你只是在我们班比较差嘛,拿到其他普通班你也是佼佼者呀,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没收获的,别放弃。

时至今日,“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没收获”?,也是我会时常和孩子们说起的一句话,我铭记于心。

一切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在实践着这么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都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每个老师都耳熟能详的话。

但在如今功利的现实下,“一切”似乎被定义成更加具体的“一切科目”,甚至是“一切考试的科目”。

很多教育名言是有实质性教育意义的,缺少的是能够将这些教育理念付诸于实践的机制和老师。我并不是在吐槽当今的教育机制(也不是求生欲),而是在惋惜某些东西无法成为现实。

如书名“教育的种可能”,李镇西老师培养出了(也不单单是李镇西老师培养)社会各种各样职业的学生,几乎或者说大多也都是平凡岗位,而非“应试教育”时代下清一色的“清华北大”。

说实话,很多想法在当下即便知道是对的,我也不敢去表达,更别说是付诸于实践,偶尔会把自己的想法“踩碎”“掺杂”在时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中。

我不敢告诉学生去做一个“人中人”,我只能告诉学生:“读书会让你有更多的选择权,当然选择少的情况下,就把这件事最好”。

我也只能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学生:“我可以绕过肩,握住任何一个男同学的手告诉他们题目怎么做,但我不能触碰任何一个女同学的肩膀。”以告诉他们男女有别,女孩男孩都要保护好自己。

曾几何时,我也想带着我的孩子们领略信息技术的美好,却在“一切”的重要性下,渐渐的连自己都远离了机房。

甚至我知道孩子的成绩(本身成绩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与奖励挂钩,我却会允诺“后进生”去挑战40分,50分,60分而获取相应的奖励,甚至你只要计算全对,讲过基本都对也可以有奖励。

我也在追求一切,却掉进了“一切”的漩涡。

讨论

?书中有摘自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所以教育的第一事务到底是什么?

我们很难去指责任何一级的教育指挥者对物理学家、化学家的追求,毕竟那是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强弱的具体表现。

但我们是否应该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些只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而没有其他头衔的学生,如何成为学校、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骄傲?

就像李镇西老师大部分平凡岗位上的学生们一样,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许从一封封信中,从李镇西老师的一次次的“实地考察”中,可以窥探一二。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最初的印象是年高三备考时背过他的几句名言,其中有一句特别适合放在这里: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为崇高的理想服务;忠于祖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作的斗争中勇气百倍,毫不动摇,这是最高的忘我精神,一个真正的人为此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任何职业并无所谓高低,在于人是否具有成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坚强有力的守护者。

功利的社会,钱权成为衡量一个职业,甚至是一个人高低的标准;连娱乐圈都已经不靠作品和能力说话了,靠所谓的流量,而流量的背后是什么?无非还是利。

当国家意志开始鼓励孩子转变“追星视角”的时候,从荧幕巨星到科技、国防巨星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又应该做些什么?

收获

?以上都是读《教育的种可能》所得到的收获与感悟,但再写一点点“收获”,从一个教育行业晚辈的角度、从一个开始有职业倦怠感的同行的角度写写。

用一句话说,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初心,也又一次有了“教育理念”。

也许现实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羁绊,这样那样的困扰,这样那样的倦怠,这样那样的不畅,去和前辈在某一平行时空交流一下,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也的的确确在“未来班”的故事和其他几个班级中吸取养分,最最显著的一点是李镇西老师用他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了很强的表达能力。

也在这些故事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

起码,我打破了一个执念:“我已经看到了30、40年后的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之前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脑袋中真实的想法,老教师的现在,就是我的以后。

现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去实现自己此时脑袋中期待的未来,一个不确定但希望是美好的未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