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读书总结半价

北京医治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29850.html

年,我一共读书38本。(具体书目见文章末尾)

和的54本相比,今年的阅读量少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孩子出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照顾他以及陪伴家人。

从类型上看,社科、科技互联网和传记占了一半以上,达到了21本。作为攻城狮,对IT业的变化和前景,需要实时了解和技术更新,比如时下的大数据,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

继续加强写作。当一本书经过独立思考、整理、和已有知识发生链接,再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输出,它就能纳入到大脑的认知体系中,是一种反刍、再理解的过程。从年初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读一本书,都要写一些读后感。这是一种刻意训练,从一开始的字,到目前的+,从简单介绍书本内容,到拿出几个点做详述。现在读一本书时,会思索要从哪个点来和已有信息发生链接、以何种内容输出。

年和读书相关的事情:从地铁阅读到“有人读书”公号;从阅读邻居到“阅邻”应用;公司读书会。

1.从地铁阅读到“有人读书”公号

“地铁阅读”这个活动进行了整一年,总共遇到过36位书友,写了36篇小故事。年11月份正式暂停,因为换了新工作,坐地铁的机会少了,而且越往后写,故事的重复性也越来越多,可发掘的亮点也越来越少。也许多年后还会重新拾起,又或者是另外一种方式。

我自己从这过程当中,学到了很多技能,比如,如何在几秒钟之内让对方放下戒心同意书籍合影;什么样的场景下更有利于对话展开;在不知道对方何时下车时(最快两站地铁6分钟之内)如何快速获取必要的信息;最具挑战性的,是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挖掘每个人的闪光点,尽量不和之前的故事重复;等等。

1月份,我们在阅读邻居上认识的三个人:

好摄女,

土城和我,开办了“有人读书”公号,一周发布一次,算是“逼迫”我们去记录和分享读书相关的人事。我的素材主要来自“地铁阅读”故事以及一些“共读”系列,同时也会把它们分享在微博#地铁阅读#主题里。

2.从阅读邻居到“阅邻”应用

年初获得“年阅读好邻居”,算是开了年阅读之旅的好头。作为科技公司的程序猿,每次在荐书环节,都特意推荐科技互联网相关的书籍。

经常有人问,参加这样的线下活动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来说,一是可以读到一些不会主动涉足的领域,对扩展视野和阅读涉猎,有极大的帮助;二是可以认识很多以书为乐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职务,彼此真诚交流,甚至还会达成某种合作(如公号、应用);三,它已变成一种社交形式和生活方式,缓解压力,聊天解乏,引一段梁文道的话来形容读书生活:“读书是为了锻炼弹性,打开自己,一个人活着好像是活多重人生,所以能够换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去年底,和几位朋友聊天,提到可回收的“漂流书”活动,只是一直没有精力执行。六月份,在阅读邻居活动现场,和邱大哥聊到这些想法时,发现两个人的点子比较靠近,决定共同来推动这个项目。经过三个月的打磨,目前这个产品已经在线运行,在逐步的完善和迭代。

3.公司读书会

截止到离开时,在Intel公司内,一共举办了11期读书会,在公共区域购置了书架,为图书馆采购了超过本的书籍。离开前,为了减少接手者的工作量,我把整体工作划分成两个功能:读书会和图书馆,分别找了两位同事负责,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继续为公司放光发热。

当初设计读书会的形式时,参考了阅读邻居的模式,要求到场的必须发言,作为主持人,如果注意到同事发言过少,我会专门点名出来,用这样“半强制”的方式来督促。有一位同事,刚开始参加活动发言时磕磕绊绊、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半年多的锻炼,不但表述准确口才流利,还成了现场的积极发言者。我发现那些主动积极发言、观察角度犀利的,其本身在工作和生活中就有很好的学习能力,经常独立思考,年初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部门领导辞职创业时,那些有想法的便会跟随,造成的结果,就是读书会的核心成员流失过半。

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除了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减少各个部门间的沟通成本。四月份时我们组接到一个新项目,需要把一个图像算法移植到某个平台上,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功能,需要从零开始学起。通过某些渠道我们了解到这个算法是Lab某个组研发,我记得在15年末的某次媒体见面会上,他们的成员演示过这个功能。于是通过读书会认识的Lab同事,直接找到了写源代码的工程师,请他来给我们做了一次背景知识培训。在大公司,跨部门的沟通成本比较高,甚至大家坐在同一栋办公楼,也需要先找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然后再往下分发。所以在工作之余,建立这样的跨部门私人链接,就显得很有必要。

科技公司都希望内部创新,但又不肯辟出专门的时间来让员工来做进一步思考和练习,“”的高强度工作,只会让员工疲于奔命,哪里还有精力发挥更多想象力和创新力。所以,找到一种“重要但不紧急”的方式,长期培养员工,也是一种“长线投资”策略。

年,一些和读书相关的事情,已经慢慢在开花、结果,比如我们“有人读书”公号的三个人,就是通过阅读邻居认识;“阅邻”项目,也是和邱大哥碰撞出的想法;“地铁阅读”做了一段时间后,受到了一些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39.html